輿情要點
清華畢業(yè)生當保安引熱議
3月14日,@梨視頻一則“男子曾是理科狀元考上清華,畢業(yè)后當保安”的視頻在網上傳播,引發(fā)熱議。視頻中的人是張曉勇。有網民認為,這是資源浪費,甚至有人吐槽道:這是生科專業(yè)被黑得最慘的一次。但也有人反駁說:“你不是他,沒權力評價他的生活?!?/p>
1991年,張曉勇以長沙縣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yè),1996年畢業(yè),正趕上國家實行“雙軌”制度。一方面,國家依然對大學生進行分配;另一方面,企業(yè)、機關主動來學校招聘。
張曉勇決定去廣州一家中外合資日化企業(yè),他的設想是從事產品研發(fā)。不過在日化企業(yè)做了一年培訓生后,他被分配到了客服部,開始從事與專業(yè)不相關的工作。開始兩年,他還期盼能轉到研發(fā)崗位,但后來發(fā)現幾乎沒有這種可能。在廣州的最后一年,父親突然生病癱倒在床,這讓他最終決定回到長沙。
人生價值在于貢獻
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監(jiān)測,早在2013年,就有媒體注意到他。據當時的報道,張曉勇回到長沙后,事業(yè)也沒起色。在房產公司待了幾年,之后便在馬王堆陶瓷市場當上了保安。在以前的采訪報道中,他曾提起,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可能會選擇自己的夢想,那就是開一家生物企業(yè)。
他當時回憶起小時候:某天,吃完飯后他拿著碗筷去洗,沒想母親奪過碗摔在地上說:“大男人應該志在四方,不在鍋碗瓢盆。”張曉勇覺得夢想就像那只被母親摔碎的碗,“我不是懷才不遇,只是當夢想與現實發(fā)生激烈碰撞時,選擇安于現狀?!?/p>
但他也坦言,1996年畢業(yè)后,他從沒有參加過大學同學會。因為“同學們問起什么來,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說”。畢業(yè)后他只去過一次北京看好友兼同學,對方問起工作情況,張曉勇下意識地撒了謊,說在長沙搞房產。
但今年他再次面對采訪時,表述有了變化。張曉勇表示,也有人講,清華的搞物業(yè)是高射炮打蚊子,但是自己當作是一句玩笑話。不管是清華人,北大人,都應該以服務社會,為社會做貢獻,要從這個方面來衡量自己的人生價值、社會價值。
也有專家評論,清華大學以那些從這里走出去的科學家、企業(yè)家為自豪,但也應為那些從此地出發(fā)但安于平凡崗位的人感到驕傲。高等學府應為社會輸送方方面面的人才,培養(yǎng)出獨立有主見的靈魂,讓學生“厚德載物”。
媒體評論摘要
《新京報》:“清華學霸”當保安,沒必要大驚小怪
放棄了自己的專業(yè),這確實有點可惜,如果能尋求到與自己專業(yè)一致的崗位,無疑更有利于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最大化。但這需要尋找機會,并非能夠強求,正所謂“形勢比人強”。實際上,清華北大畢業(yè)生開餐館賣豬肉,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而且,一個人的才華,未必就只是所學的專業(yè),發(fā)揮自己的才華,也或有多個方面。實際上,在自己的“第二專業(yè)”上成就人生輝煌者,早已不乏其人。職業(yè)的選擇,也大可不必吊在一棵樹上。站在這個角度看,對“清華學霸”當保安,完全沒必要這么大驚小怪。
紅網:“清華學霸”當保安,無奈選擇也有積極意義
當夢想受挫,做出現實的選擇情有可原。難道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一直游手好閑?難道沒有稱心的工作就可以心安理得“啃老”?相比這種“眼高手低”的現象,這種放下“清華學霸”的光環(huán),選擇普通保安工作的行為,更是一種理智的選擇。
更重要的,張曉勇當保安,“孝”字當頭,也不乏美德。在廣州的最后一年,他父親突然生病癱倒在床。而今,他回到長沙,可以一邊從事保安工作,一邊照顧父母。雖然工作普普通通,但能常伴父母左右。誰又能說創(chuàng)業(yè)比盡孝更重要呢?
夢想受到現實掣肘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其實,勇于面對現實,遵從內心選擇,不為他人的眼光而生活,也是一種智者的選擇。
南方網:何時不再爭論清華學生當保安?
在多元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道路,每個人也都有選擇不同人生道路的權利,不能用一種固定的人生道路去設定所有人的人生選擇。特別是在情懷和“常回家看看”成為稀缺品的今天,清華大學畢業(yè)生為了多一點時間陪伴家人,放棄在大城市的白領工作,選擇回到老家當保安,這種人生選擇,值得我們尊重,因為這是他的個人選擇。
而且,每個人對人生價值和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覺得創(chuàng)造財富、成為土豪才能實現人生價值,而有的人則認為“陪伴是最最長情的告白”,多陪陪家人才是最大的人生價值,才是幸福的生活,這兩種觀念之間并無對錯之分。
總而言之,清華大學畢業(yè)生當保安,這是他個人的選擇,是他的權利,旁人只能尊重,不必用自己的看法去判定他過的是否幸福和值不值得,這是一個社會進步應有的態(tài)度。所以,當人們不再爭論清華學生當保安,表明我們的社會才真正走向了成熟和進步。
相關輿情熱點回顧
名校畢業(yè)生的“反?!边x擇并非孤例。
1966年生于西安的陸步軒就曾多次受到媒體關注。
1985年,他以長安區(qū)文科狀元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9年畢業(yè)分配至長安區(qū)柴油機廠工作,后下海經商,先后做過多種職業(yè),以“眼鏡肉店老板”的身份聞名。
2003年,許多媒體相繼報道“北大畢業(yè)生長安賣肉”,“陸步軒現象”引起了人們對就業(yè)觀念、人才標準、社會分配等眾多問題的深刻反思。
2013年4月,陸步軒受邀回母校演講時說:“我給母校丟了臉、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而北大老校長許智宏說:“北大學生可以做科學家,也可以賣豬肉?!?/p>
網民觀點
@季佧:清華北大的畢業(yè)生就應該當大官?做富商?搞科研?每個人只要能體現自己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做個好兒子、好老公、好父親又何嘗不是人生之幸。
@廣聞博見V: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旁人無權指指點點。張曉勇能在基礎的崗位上一步步做起來,取得了相應的職業(yè)成績,不應該用名校的標簽去簡單地定義他。
輿情點評
此事引發(fā)關注,與此前名校畢業(yè)生的“反?!边x擇一樣,只因他們的名校光環(huán)。我們聽過不少高校保安“逆襲”成功的故事,且在部分人的固有思維中,名校畢業(yè),從商、從政、搞科研才是“正?!背雎?。
張曉勇畢業(yè)于20世紀90年代,當時大學生的“含金量”較高,人們還是感覺他做保安是大材小用,就算有家庭原因,也能找份一般觀念中更好的工作。
從報道中看,張曉勇對這幾份工作,從并不心甘情愿,到逐步接受現實,這其中有碰壁之后的無奈,有需要承擔的家庭責任,也有對自我價值的重新認識。
就業(yè)本就是一種雙向選擇,個人專業(yè)能力、性格、客觀環(huán)境都是影響選擇的因素。他從基層做起,慢慢晉升到市場物管客戶部主任,受到業(yè)主歡迎,找到了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地方,平和地生活,不再為職業(yè)而自卑,算得上是對“職業(yè)不分高低”的一種詮釋。
所謂“精英”職業(yè)只是少數,社會上更多是在普通崗位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者,社會需要這些人,他們帶來的新理念與新方法能夠促進一個行業(yè)的發(fā)展。
此事作為個案,也不必過度解讀,不妨換個角度,站在張曉勇的位置上考慮該如何選擇。不過從近年來的類似案例來看,輿論盡管仍有爭議,但寬容和理解的聲音越來越多,這顯示出社會的日趨多元和包容。對于類似的新聞報道,我們應該冷靜反思,給當事人留一點空間,而不是盲目地吐槽評論。
(本新聞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知識產權、著作權的行為請聯系山東華威保安集團進行刪除。)